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外电关注中国大部制改革 称可作为世界范例研究

[日期:2008-03-05] 来源:  作者: [字体: ]

随着中国“两会”的召开,中国即将进行国务院机构改革,特别是“中国要进行大部制改革”,正成为世界媒体热议的话题。

不少分析都注意到,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次重要的机构改革,而且这次改革的规模“也相当大”,有外电称,国务院部委数量将从目前的28个减少到21个左右。这样的猜测是否准确,今年的“两会”将很快给出权威答案。这无疑是国务院机构一次意义重大的改组。目前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内阁级部门数量都不多,中国的国情与那些国家有很大不同。但中国的机构精简,作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政治及行政体制保障,肯定会被全世界作为范例来研究。

“大部制”牵动人心

中国国务院改组后的部委数量和职能是境外媒体近日关注的重点之一。澳大利亚《世纪报》3月1日的文章说,中国的政府部门预计会从目前的28个减少到大约21个,其中4个“超级大部”将涵盖能源、工业、交通和环保这些关键领域。报道称,中国还有一个使政府机构现代化的全面计划,不过这一切要到2020年才能全面完成。报道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已变成了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但“中国取得这一成就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中国现在面临着“关键时刻”。

香港报纸3月1日的消息纷纷提到“大工业与信息化部门”、“大环保部门”和“大交通部门”等概念。不少媒体还关注中国能源和金融领域的机构改革。路透社2月29日说,就重中之重的能源领域而言,由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不足,这一行业在“大部制”改革中更显得“迫在眉睫”。但英国《金融时报》2月26日说,中国迅速成立一个新能源部的可能性在下降。此外,对于未来是否将整合而成“大金融”也有争议。路透社2月29日在提到“大部制”的远景时,还提到了“大文化”、“大卫生”、“大农业”等概念。

外电称机构改革很必要

不少媒体对中国推动“大部制”改革持正面评价。德国《法兰克福汇报》3月1日说,此次调整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政府2008年工作的一项重点,更是“为下一步更深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做铺垫”。路透社认为,这一行政改革的成败,将“考验中国领导人的行政决策和贯彻能力”。美联社一篇文章说,雪灾帮助中国推动了计划中的政府机构改革,通过合并一些职能重叠的部门以提高和促进政府效率。报道称,中国官方媒体也说,同极端天气的斗争证明了改革的“急迫性”。

法新社认为,此次机构改革是中国一揽子行政改革计划的第一环。报道还特别关心新“超级部”领导人的人选,认为从最终人选中将能辨析中国此次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英国《卫报》2月28日的文章认为,这种将现有部委合并形成“超级部委”的做法是为了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加大对贪腐的监察打击力度。该报援引一位不透露姓名的外国评论家的话称,中国政府的思路很明确:这不是什么重大的改变,而是“稳健的机构调整”。英国《卫报》驻北京记者在其博客中发表以“改革的声音”为题的系列文章,吸引了很多对中国事务有相当了解的人士跟帖讨论。

美国《圣迭戈联合论坛报》2月28日援引一些中国国内学者的话称,机构改革反映出中国领导层已经意识到,当前的部委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能很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新的时代要求”,因此适当精简合并是必须的。改革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打击官僚主义,但也可能造成权力进一步集中,因此配套的权力监督机制必须跟上。

对于中国的机构改革,英国广播公司给予了持续关注,(下转第六版)(上接第一版)几乎每周都有相关报道。2月27日的报道提到了几种意见,有人认为这项改革有助于提高政府能力。也有人说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进行不同范围的行政体制的调整,但不久后又因新的不适应因素而恢复或反弹。还有些人认为,中国在实行“大部制”改革的同时,应将“大部制”和“小政府”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大部制”改革的预期功效。

德国东亚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贝格曼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机构改革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大举措。从经济上来说,这将更代表民众,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也是一种促进。此外,关注民众的劳动、社保等部委的声音会更大。

《印度斯坦时报》认为,政府机构改革是中国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改革后的行政体制能有效避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相互推诿,提高行政效率。但这项改革并不那么简单,中国政府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印度德里大学政治系教授查特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改革具有长远战略眼光,中国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整合各部委的职能,实现政令畅通的现代行政体制。

30年来中国有过5次较大规模机构改革

路透社等许多媒体注意到,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有过5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是此次政府机构改革的着力点。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还是计划经济,政府按部门来设立管理机构。拿机械工业这个行业来说,当时的一机部管农业机械,二机部管核,三机部管航空,四机部管无线电,五机部管兵器,六机部管造船,七机部管航天,还有八机部管导弹等。1982年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主要任务就是将100个部精简成61个。1988年第二次改革主要是“政企分开,转变职能”,同时再次精简机构。1993年第三次机构改革,力图按市场经济模式来建立中国政府的管理能力,保留了59个政府机构。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动作力度很大,国务院组成部委被砍成了29个,这次改革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政府机构格局。2003年的机构改革只是微调,成立了商务部这样的大部,也成立了银监会这样的监管部门。

“第六次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再次削减机构数量。”汪玉凯说,把几个部合并成一个像商务部那样的大部,就是此次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精简机构、确定政府的合理规模以提高行政效率,也是西方各国行政机构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总体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只有十多个部委,如日本是12个,美国是15个,德国等欧洲国家约有十几个部级机构。韩国新总统李明博刚上任就提出了政府部门改革方案,精简后的中央政府部门将由原来的56个缩减为45个。俄罗斯也在走机构精简的道路。2004年4月,俄总统普京下令联邦政府裁减20%的政府机构工作人员。

当然,西方的一些做法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世界上的小国主权范围很小,人口又少,政府要管的事情很有限。但中国完全不同,除城市外,还有广大的农村,政府要服务的地域空间与人口数量更大更多。许多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改革经验,在中国未必能行得通。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

各国间的竞争,也是政府管理能力与水平间的竞争。毛寿龙说,与西方国家政府相比,中国政府管得细,加上中国面积大、人口多,政府的机构数量也就很多,最多的时候达到100个,当时能与中国政府机构数量相比的只有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乌克兰。机构改革后,很多部际的协调小组可以取消,许多部委联合发文的现象也会减少。从更高的层次看,这次改革将有利于决策、执行与监督的分开,有利于各部门独立依法运作,接受法律监督。

汪玉凯说,中国社会还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社会,政府功能比较强大。政府功能太强大了,就会有自身的利益,影响到市场力量。这次改革就是要培育社会与市场力量,来平衡政府的力量,使它们之间能取得和谐的发展。这也涉及到政府管理能力的问题。

汪玉凯表示,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中国的现代行政管理框架,预计历时12年。英国用了大约20年的时间才建立了“大部制”,日本用了六七年,中国的“大部制”也不会一蹴而就,只会稳步推进。此次进行的“大部制”改革只是一个起点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